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能量存储与转换装置的基础单元,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其发展水平关乎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的进程。
据悉,2020年全球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出货量大约为213GWh,同比增长34%。其中电动汽车板块出货量192.9GW和,占比90.6%,同比增长30%;储能板块出货量20GWh,同比增长81.8%。2021年全球电池出货量有可能达到317GWh,同比增长49%,发展势头迅猛。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为354.5万辆和352.1万辆,同比均增长1.6倍,市场渗透率达13.4%。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越过10%的拐点后,将迎来更加快速的市场化发展,动力电池产业也正驶入历史新周期,逐渐由追求“量”的增长转变为“量”“质”同步发展。2021年,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154.5GWh,同比增长142.8%,其中三元电池装车量74.3GWh,同比增长91.3%;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79.8GWh,同比增长227.4%。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的同时,动力电池的供应存在缺口。为应对全行业电动化转型带来的供应链压力,2021年以来,动力电池企业纷纷扩充产能,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中航锂电、亿纬锂能、国轩高科、蜂巢能源、孚能科技等在内的多家一二线动力电池企业都宣布了扩产计划,规划的新增产能超过1000GWh,差不多是2021年动力电池装车总量的10倍,动力电池产业呈现高速发展态势。
牵一发而动全身,动力电池供应链需求也水涨船高。短期来看,新能源汽车市场井喷,动力电池供应链缺货、涨价态势愈演愈烈;从中长期看,为保障TWh时代稳定供应,动力电池产业链合纵连横不断升级,动力电池材料循环利用也受到各方重视。在此形势下,认真研究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趋势十分必要。
动力电池产业呈现三个发展趋势
1.电动化转型提速,动力电池产业竞争升级。
随着产业规模的持续增长,财政补贴即将退出,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将依靠市场驱动,并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渐深入,正面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一方面,LG化学、松下等跨国动力电池企业不断开拓中国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另一方面,宁德时代、孚能科技等纷纷调整发展战略,与特斯拉、宝马、戴姆勒等跨国整车企业合作,并积极在欧洲布局工厂,加快“走出去”,我国动力电池企业全球化发展提速。
2.长协订单、大订单增强产业发展的稳定性。
在动力电池产业快速发展、电池企业加大投资扩张的态势下,防范企业发展风险十分必要。大订单、长协订单落地,才能让新周期动力电池市场红利更具确定性。从车端来看,2021~2023年是外资车企电动化车型密集投放期,自主品牌也在新能源转型上加足马力。通过长期订单、项目定点、合资合作、入股等多种形式锁定动力电池产能,已经成为主机厂现阶段的重要角力点。2021年,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国轩高科、远景动力、欣旺达、孚能科技、万向一二三、捷威动力、微宏动力等国内电池企业均拿下了不同程度的长协大单或项目定点。
3.确定性需求加速动力电池产业新一轮产能跃升竞赛。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以来,国内动力及储能电池投扩产项目总投资超过5000亿元,粗略估算扩产规划超过1.4TWh。从项目投资及产能规模看,宁德时代、比亚迪、中航锂电、蜂巢能源、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等头部企业是扩张主力。其中,宁德时代规划投资超1200亿元,中航锂电超760亿元,蜂巢能源超670亿元,亿纬锂能超440亿元。与前一轮产能扩张的明显区别是,头部动力电池企业的产能规模从十GWh级别向百GWh级别跃升。
同时,动力电池企业向上游延伸趋势明显,扩建基地注重资源优势,四川、江西等具备资源优势的地区成为动力电池企业入驻的重要考量。湖北、安徽等具有地理优势及产业链优势地区也在成为新能源产业集聚新高地。
在激烈的竞争中,宁德时代、比亚迪等领先的电池企业开始面临挑战。大众汽车计划未来10年在欧洲新建6座动力电池超级工厂,奔驰、吉利、广汽等公司也在纷纷自建动力电池工厂,宁德时代的竞争对手在增多、在变强。
如今,美国已明确汽车产业的未来是电动汽车,并提出电动汽车扶持计划;美国能源部也将提供2亿美元用于动力电池研发,提供170亿美元贷款推进储能应用。中美两国在电动汽车和动力电池方面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